社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参考多篇

范文窝 人气:7.96K

社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参考多篇

社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1

“硬骨头六连”响当当的荣誉是一代代官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打出来的。在今天六连宽敞的连史馆内,珍藏着连队战斗英雄刘四虎在肉搏战中与敌人拼弯的刺刀、副指导员谢关友参战前留给8个月大的儿子的遗书,这些充满战火硝烟气息的“文物”被称为连队的“传家宝”。

革命战争年代,六连以敢打恶仗、硬仗威震敌胆,历经战火洗礼,“硬骨头精神”正在年轻一代六连官兵中传承发扬。2017年6月,从杭州移防岭南新营区当天,六连官兵放下背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规范战备库室。当晚,熄灯号刚响,六连就传来紧急集合的哨声。

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六连官兵始终紧绷战备弦。他们坚持每月全装拉动,每逢大年初一、连庆日等重要节点,连队都会以战备拉动开启新的一天。

不久前的海训任务中,天空下着瓢泼大雨,战备演练如期展开。去年外训期间,只有5名官兵留守营区,照样突然拉起紧急集合警报。有兄弟连队官兵感到不解:“这么一点人,有必要拉动吗?”连队上士黄银栓说:“留守人员也是战斗员,同样要时刻准备战斗!”

在六连,无论任务有多重,连队的严整作风始终不变。有一次,“相约强军新时代”网络名人进军营活动到六连进行网络直播。连队决定留5名战士协调保障,其余人员像往常一样组织训练。营区井井有条的秩序、官兵嗷嗷叫的士气,让这些网络大v们纷纷点赞:“‘硬骨头六连’果然名不虚传!”

社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2

8月31日,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邱军同志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的称号。

邱军,生前系甘肃省华池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2018年12月,37岁的邱军从中国化学工程所属东华公司来到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担任挂职副县长一职。华池县是孕育了“南梁精神”的革命老区,抱定“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信念,邱军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大山里,一路走着看着。在上任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邱军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了华池县15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华池方言,手里的扶贫笔记更是记得密密麻麻。老百姓没有钱,邱军去争取产业扶持资金;没有养殖知识,邱军张罗着组织养殖培训;没有销路,邱军亲自跑市场。就这样,他带领着贫困户,发展起了牛养殖、沙棘、金丝皇菊等致富产业。

2019年底,华池县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3%,实现了整县脱贫。悠悠百姓事,枝叶总关情,邱军心里装着的都是老百姓,却唯独没有自己,2020年11月,邱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就医期间,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张纸条,关心的仍然是华池县各项产业的后续发展问题。2021年1月8号,邱军不幸逝世,年仅39岁。

8月31日,央视一套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邱军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邱军同志的亲属代表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

社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3

十二月中旬,中宣部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褒扬她是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优秀人民教师,号召全社会向她学习。

分公司号召全体职工进行观看,该节目用长达一个小时的篇幅详细报道了张桂梅校长的先进事迹。张桂梅和1804个贫困女孩的故事再一次走进千家万户,传遍大街小巷。张桂梅故事的背后是所有基层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扎根教育事业,不计回报挥洒生命热忱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职工,张桂梅坚守初心、扎根大山教育的先进事迹令无数人泪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张桂梅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孑然一身,以爱为教,富教于爱,每天五时起,一时眠,帮助那些大山中的少数民族孩子们真正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和价值,为祖国的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其中有教师、医生、律师、人民警察……让无数懵懂的女孩真正明白“走出大山”的含义,无数的女孩忠心地感谢“张妈妈”无私的付出,她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和继承她身上那种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韧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恪尽职守、爱岗教业的务实作风,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立足于各行各业,回报“张妈妈”的一片深情厚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是“张妈妈”最真实的写照,一个用自己的生命在教书育人的'老师,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她用她的对教育的那份挚爱成就了一份伟大的事业,真正把职业当事业来对待,用珍爱孕育着每一位莘莘学子,永远成为孩子成才路上的贵人,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燃灯者”、“引路人”!

张桂梅的事迹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看了影片后,感动的同时,也引起了深深共鸣。如何才能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呢?这就需要我们把“张妈妈”的精神牢记心中,不忘初心,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爱岗敬业的作风,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立足本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携手,创建美好的未来!

社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4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每天到校时都会给清晨的校园拍照,入夜时再拍一张学校的走廊。她将这些照片配上“爱的学校”“爱的走廊长又长”等文字,发在微信朋友圈,表达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

在27年的教学生涯里,她以春风化雨般的关爱,滋润学生的心灵之花,当好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耕耘者,用真情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是主动适应数字时代教育改革实践的先锋人物;她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在全国率先组建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社团,16年来培养千余名小讲解员,让“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让爱党爱国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她一路走来的足迹,映照出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育人初心。

“以情育情”,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丰富情感

在同事、学生、家长的口中,吴蓉瑾有着不同的称号。在同事心中,她是大爱无疆的“种子教师”;在学生心中,她是能认出全校上千名学生并准确叫出每个人名字的“云朵妈妈”;在家长心中,她是手机24小时在线的“秒回校长”。

当初作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名年轻班主任,吴蓉瑾率先在学校里开设情感教育课,“以情育情”,目标是摆脱片面追求智能发展的教育,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丰富情感。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步该往哪走?吴蓉瑾想到曾给孩子们布置作文写“一件难忘的事”,当时班里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捡手表”“陪盲人过马路”等,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我手写我心”?她尝试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阴晴雨雪”,在被称作“晴雨表”的随笔簿上,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老师不给评分,只写批复。批复不是简单的一个“阅”字,细细密密的红字传递着吴蓉瑾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今天为什么折手工纸呀?老师十分支持!”“宝宝今天做了一件错事,但你在‘晴雨表’里告诉了我,老师很欣慰。”……孩子们一天天写,吴蓉瑾一篇篇回,在有来有往的交互中,学生们渐渐打开了心扉。

从帮助学生宣泄情绪,到积极情感引导,再到培养人格,吴蓉瑾的情感教育课已开设了17年。每周她都利用15分钟时间,坚持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并写下了几千篇案例以及两本研究专著。

“我觉得爱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平常种种细节中呈现的。”吴蓉瑾经常跟周围老师说,不爱孩子就不要做老师。课堂之外,吴蓉瑾经常会把班上一些学生带回家。这些学生不用发愁家长出差或是家里的老人身体不好,她会给孩子们做饭、补习功课。2019年的一天,向来爱喝咖啡的吴蓉瑾在微信朋友圈发起了戒咖啡“打卡”,连续发了400多天。原来她在践行与一名学生的约定——这名学生因为生病吃不下饭,吴蓉瑾同其商定:“我戒掉喜爱的咖啡,你也要把吃不下的东西多吃几口,我们一起调整。”每当学生毕业,吴蓉瑾都会给孩子们送上一张小卡片,上面留有她的微信号,“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

吴蓉瑾说:“这27年里,我每天不知疲倦、永葆激情地投入工作,因为这是我身为人师的一份责任。我想跟我的教育同行分享——爱孩子、尊重孩子,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我们的心头至宝。我想跟家长沟通——把那双小手交到我手里,给予我充分的信任支持。在我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我会以爱和尊重守护他们这段历程,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快乐。”

构建“云课堂”,以信息化为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撑

吴蓉瑾担任了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领导后,要面对的学生从几十名变成了上千名。为了做到大规模因材施教,2009年起,吴蓉瑾组织教师和技术团队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记录学生答题时间、正确率等信息为每一个孩子建立数据库,老师们通过解读研究这些数据,提炼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找准每名学生的问题症结。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们上课的状态能通过动作捕捉加上数据分析反馈给老师。上课铃响后,学生们登录教学平台,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虚拟头像变色程度来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学生在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级别,老师会提供个别化指导;学生用“电子笔”在特定的本子上书写,老师能清晰看到孩子的书写习惯、思考路径。不少学生从这一创新的“云课堂”中获益匪浅。

一名四年级男学生平时聪明活泼,课堂表现也很积极,可考试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吴蓉瑾和其他老师分析了他的笔记,发现他做题目会出现“大段大段的停顿”,这是思想开小差所致。吴蓉瑾便鼓励这名学生通过练习射击提高注意力。经过一学期射击训练,这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有了极大改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进步。

“这就好比我们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所有有关数据搁进去,为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撑。”吴蓉瑾还带领“云团队”开发了多个“云系列”产品,“云手表”“云厨房”“云剧场”“云随行”等均申报了专利。

社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5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什么才叫“活着”,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似乎已成为千古命题,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间或者寂寞时追问人生、探索前路。其实,“活着”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意义价值。当你全心全意地为他人、为自己灵魂思想而工作时,不再感受时间的存在,时间已然“停止”,生命也将永恒。生命哪有什么长短?年龄哪有什么”老“?它不过是生命长河里的一个“刻度”。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对人生最好的珍惜、就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且看,张富清95岁毅然在伏案学习、为民服务,李恒英98岁依然是“上班族”,要努力工作到100岁,赵慕鹤105岁从不把“老”当回事儿,坚持终生学习等等。他们珍惜“活着”的一分一秒,他们忘记年龄、忘记小我,只为心中的目标与理想在战斗。退休永远不是他们工作事业的终点,只要“活着”,“敬业奉献”的脚步就永不停止。

鹤骨霜鬓,伶仃瘦骨,隐藏不住你那颗赤诚之心。每每看到新闻报道里刊载的张富清老人伏案学习的身影、李恒英老人那瘦弱的身躯、赵慕鹤老人那瘦骨嶙峋的面容,内心感动、敬佩而又十分心疼。即使身体不好、行动不便、条件恶劣,你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怎么样突破自己、怎样在余生之年发光发热,如何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出贡献。“95岁入党,不入党我将后悔”,“学到老哪里够啊”,平凡而普通的话语间,透露的是你们对党的忠肝义胆、诠释的是你们对人民的牵挂与爱恋,彰显的是你们对人民事业的赤诚与担当。他们即使皱纹布满、沟壑纵横,却依然从不忘本来承诺与誓言,毅然扛起时代使命与职责,让有生之年发光发热,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衣锦昼行,功成身退,绝不是你担当作为的终点。虽然2014年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李恒英说“我不愿这两年白活着,我愿竭我所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我要努力工作到100岁”。到了退休那一刻,估摸大多数人都欢呼“终于轻松了”,但对她来说,人生中唯一的幸福,就是不断前进,退休也绝不是她担当作为的终点。当他们按部就班地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的心却怎么也安定不下来,这就是因为那份深深根植于内心的责任、使命与担当,催促着他们努力、奋进、坚持。这无愧是一种莫大的勇气、一种魄力、一种精神,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榜样。罗曼罗兰说过:“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得过且过、聊以卒日、懒散拖沓的工作状态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可言,只有珍惜有生之年一时一刻、一分一秒,才能真正诠释“活着”的意义。

鲐背期颐,迟暮之年,阻却不住你那奋斗之劲。年近鲐背之年的赵慕鹤在看到小孙子考试落榜自暴自弃,自告奋勇与之一同学习备考,用了四年时间考上大学,成为年龄最大的大学生;李恒英在93岁才办理退休手续,但98岁的李恒英不愿离开岗位、放弃事业,毅然选择继续回到单位当起“上班族”。期颐岁月,本该是安享晚年、乐度余生的时候,他们却不甘于平凡、不愿无聊卒日,用奋斗、坚持、努力、担当书写着不一样的晚年生活,做出了许多同龄人想都不敢想的、甚至年轻人都自叹不如的丰功伟绩,人民都尊称他们为时代楷模、英雄人物。赵慕鹤说“年龄对我来说从来只是一个数字”,年龄之“老”从未阻却他奋进的脚步,反而变成他努力与坚持的动力。他们这般年老体衰却依然不停止奋进、努力的脚步,追逐着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为国为民奉献余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活着”不是混沌度日,不是享福享受,而是忍受磨练,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接受挑战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近百岁老人退而不休,还在努力奋进地发挥余生余热,我们身处这最美好的青年岁月,且思且问自己在怎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