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范文窝 人气:1.46W

社会保险档案是对参保人从办理参保手续到死亡过程中享受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待遇,和社保业务经办人在办理各项社保业务经办过程中产生的有考取利用价值的纸质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归档,是社会保障管理的重要对象,可以全面反映参保人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社保待遇的真实情况。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保障范围的越来越广,如何做好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已成为社保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我县社会保险档案现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县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养老失业保险,截止目前,我县初步建立了统一的五项社会保险制度体系,2015年底,宁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777人,失业保险8222人,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工伤、生育保险发展迅速。由于参保人数的显著增多,社会保险档案件产生较快。为此,县社会保险局制定专人分管、专人负责,专门负责社会保险档案的接收、入库、整理和监管,实现了案卷统一。并专门建立档案室购置档案柜、复印机、电脑、灭火器等设备,初步满足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在2013年全省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达标验收中被评为优秀。

1、电子信息网络系统初步形成。完善了声音、影像、照片等电子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建成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手工操作向计算机管理的转化。将现有纸质档案进行扫描挂接,形成全面的电子档案备存,现已完成2010-2012年度社保档案153卷1.7万件整理录入。

2、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了严格的档案整理标准和移交程序,明确了档案移交程序和期限。建成了职责明确的档案管理工作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保险档案多头管理(多个经办窗口管理),维护了社保案卷的统一、连续和完整。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社会档案意识普遍不高。社会档案意识是社会群众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主观印象,是人们对档案性质、价值、作用的认识,和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从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社会大众对于档案工作的认识度较低,理解度基本为零,绝大多数社会群众都未能意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导致了档案工作从源头收集就存在着不小的困境。二是社会保险档案分散在多部门。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管理。社会保险档案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泛,造成不一样的社保档案分属不一样的经办机构,经办机构内部的档案存放在不同的机构及业务科室,且管理办法各异,查找起来相当困难。就我县而言,具体情况是社会保险局管理养城镇职工养老、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局管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卫生局管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居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三是缺乏上下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社会保险档案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关系流动、转接,一个参保人从办理参保手续到离退休以及中间失业等享受社会保险的各项待遇,要经过诸多环节。在办理参保手续时,首先要填写保险卡及个人详细情况表等,作为最原始的资料存入个人档案,其后要不断缴纳社会保险费、划拨个人帐户、计算利息,有时还要对缴费比例、缴费基数及养老金发放标准进行调整。伴随人才的合理流动,还要办理保险关系转移和基金的转入转出手续等,这些详细的个人档案记载,都将是今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四是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水平偏低。社会保险档案种类多、数量大,不同种类档案的归档、分类和保存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撑。从我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配备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偏少,业务素质低下的问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对策建议

一是正确定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社会保险档案正是在个人参与社会保险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记录,它不仅具有证明价值、参考价值,也是我国社会保险工作开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印记,加强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是深化社会保险改革的需要,是社会保险业务本身的必然要求,也是记录社会保险事业的有力凭证。二是加强档案人员业务培训。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讲理想、讲道德、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电子监管系统,将纸质档案全部转换成电子档案,促使全国社会保险档案信息网内共享,从而达到社会保险档案电子转接和不同险种档案的无缝对接,简化办事程序,同时可以提供网上账户查询、养老金预测等服务。